作者:小别8问 / 来源:巴比特
2013年还在大学研究货币理论的时候,潘超读了哈耶克的《货币的非国家化》,里面的一些观点让他很感兴趣,之后他接触到并购买了比特币,但直到2017年,才正式加入了区块链行业。
潘超是经朋友介绍认识了MakerDAO创始人Rune Christensen的。Rune是一个非常热爱自己项目的人,逢人便会掏出手机向人介绍MakerDAO。
“当时我和Rune聊了很多,感觉兴趣相投。MakerDAO跟我专业相符,我是做货币银行的,同时又会写编程,对区块链技术很感兴趣,所以我觉得MakerDAO这个项目非常适合我。对我来说,能够结合经济学、货币学,以及最新的关键技术,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稳定币的三种模式
稳定币是一种发行在区块链上、价格锚定某一主流货币的数字货币,价格波动较小。如我们熟知的USDT、TUSD等,它的价格跟美元是1:1的锚定。对于MakerDAO的稳定币DAI来说,现在的价格跟美元也是1:1的锚定。
潘超认为稳定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单一法币托管的稳定币,第二种是链上数字资产抵押的稳定币,第三种是算法央行。
第一种模式为USDT这类型。它的出现原因很简单:监管下的产物。因为很多人没有美元账户,就不能参与加密货币的交易。这时他需要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USDT这样的稳定币。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他只要知道USDT和美元差不多,那么他可以用自己国家的法币买USDT,就可以参与加密货币的交易。同时在市场发生波动的时候,再将加密数字货币换成USDT,也是相对稳定的。
但最近USDT的闪崩让人感觉它并没有那么稳定,很多人抛出疑问:如果稳定币并没有那么稳定,那么它存在的意义在哪?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呢?
其实这就涉及到稳定币的模式究竟是什么,如果是以上第一种法币托管模式,那么之后监管放松,允许人们直接用美元或者其他法币入场,那么这个桥梁就不需要了。
但对于以DAI为首的链上资产抵押生成的稳定币模式,因为特殊的生成机制,所以作用会丰富很多。DAI的生成方式是用户将自己的一些链上资产放进智能合约里面,然后锁起来。用户可以根据数字货币的价值去生成一部分的稳定币,以1美元的成本去生成1个DAI。
一方面DAI背后始终有超额的抵押品,另一方面DAI的生成成本是1美元,通过市场上的套利机制,保持它的价格始终保持在1美元的稳定。这样的机制不需要法币,它直接在区块链系统里面自动生成,而且又保证它背后是可偿付性的,是有担保的,这就是它独特的价值所有。
同时这样的稳定币也有很多应用,比如你有1万个ETH,ETH的价格又一直在跌,而你舍不得卖掉它,但这时候你又需要一大笔钱去救急。
那么,你就可以将你的ETH抵押在智能合约里,生成一份DAI,将生成出来的DAI以1:1换成美元,你就有了美元。等你需要取回你的ETH的时候,你只需要将资金打回到智能合约里面。所以即使之后法币可以直接与加密货币进行交易,这样的需求也会存在。尤其是随着更多的抵押物的增加,DAI将会有更多应用场景。
DAI于去年12月在以太坊上线,但是上线之后以太价格开始下跌,虽然目前看似对DAI没有影响,价格始终能保持在1美元。但如果有一天,以太坊跌倒0.1美元甚至更低,像DAI这样跑在以太坊上的稳定币该何去何从?
潘超对此回应:“如果以太坊与DAI的比例跌到150%的时候,系统会启动一种自动清算。因为以太坊无须准入,任何人都可以帮助他清算这样的一个债务,你通过还掉他人的100个DAI,你就可以买到价值103美元的ETH。通过帮他人偿还债务,清除掉有风险的仓位。”
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市场所有的参与者,他们可以在清算当中获得无风险的套利,同时也保障了系统的可偿付性与 DAI的稳定性,这是一种非常精妙的设计。
“但我们仍然担心在以太坊上发生黑天鹅事件,如在一瞬间突然变成0.1美金或者更低,如果这种事情发生的话,我们俩就不会坐在这里去聊天了,我肯定赶紧跑去交易平台抄底。目前Maker的系统可以承受70%-80%的短时间突然下跌,如果它的价格突然跌了90%,Maker还有一些其他的保护机制。在Maker系统当中,其实还有另外一种Token,叫MKR 。在生成DAI的过程当中,还贷款人的利息需要用MKR来支付。从这个角度来说,MKR是一种效用Token。”
同时,MKR能在系统发生黑天鹅事件时起到担保功能。如果在短时间突然下跌,跌到资不抵债的情况,那么MKR会进行增发,然后从市场上去回购DAI去弥补差额。所以它起到一种存款保险的功能,也有缓冲的功能,此外,系统还有全球清算保障最终的偿付性,用户可以用手上的DAI赎回价值1美元的抵押资产 。
像DAI这样一类的稳定币,它在区块链上实现了影子银行,它是非传统的银行之间的一种借代行为以及信用的创造。
第三种模式是算法央行,这种模式认为只要控制了货币的供给,就可以去控制货币的价格。比如需求多的时候去印更多的货币,需求少的时候从市场上去回购这些货币。
“算法央行是我经常批评的一种模式,它有很多问题,并且难以实现。”
一些算法央行的理论来源于费雪方程:MV=PY。很多区块链从业者都非常痴迷于这个公式,公式里面的V,是指货币流转速度,且是恒定的。但在现实经济体系当中,V的流转速度并不恒定。事实上,如果在区块链上实现了这种稳定币并且让其流入交易平台,是控制不了稳定币的供给量和流转速度的。这种抽象的模型,对于稳定币来说很难实现。
算法央行的模式一般有两种Token,一种是稳定币,一种是债券。当人们对稳定币的需求增加,稳定币的价格高于一美元的时候,发行更多的稳定币会让价格降低,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当价格低于一美元,系统会发行债券来回购市场上的稳定币,而这种模式是有问题的。此时发行债券的承诺是回收未来的稳定币,但人们没有动力去购买这样的债券来获得未来可能一文不值的稳定币,于是导致它价格将归零——因为它背后既没有资产做担保,也没有信用做支撑。
“没有央行的命,就不要做央行的事情。”
潘超补充:“很多人想着要创造出一种新的稳定币机制,比如加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在我看来这是非常幼稚的。”
在现实中,货币机制的设计已经加入了这些技术。在稳定币中加入这些其实只不过是堆积概念,试图与区块链结合,似乎能创造出一种新的东西,但实际上不可能。
货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设计货币机制的时候,可以有创意,可以跟新的技术相结合,但不要天马行空。真正去结合传统金融的智慧很重要,要看是否符合经济学和货币学的原理,否则就非常武断和草率。”
稳定币的未来
“我并不是认为稳定币都是伪需求,因为法币通道受阻,而监管套利始终会存在,那么人们始终会对稳定币有需求。只不过当政策更加明晰,当这些法币通道打开之后,人们对USDT这种模式的稳定币的依赖会越来越少。而数字资产抵押模式的稳定币则会有更多的应用,比如供应链金融等任何涉及链上信用的场景。”
潘超认为在短期内两种模式都会存在,而且他更看好第二种模式。如果真的想利用区块链技术去做事情,DAI更能反映区块链真正的特性。对GUSD这种类型的稳定币,他表示有点失望,因为它们并没有真正运用区块链的治理机制,只不过是在区块链上发了一个Token而已。 GUSD推出的时候,有人预测说GUSD会引发新一轮的金融大战,潘超认为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人们远远夸大了GUSD的作用。首先,它并不是政府背书、国家主导的稳定币,它只不过是受到纽约金融部门监管的一家信托公司发行的一种稳定币,这跟政府信用背书是完全两个概念。政府信用背书它要保证百分之百的法偿性,将它提到国家的高度,是非常大的误解。
第二,GUSD想超越USDT目前的市值是非常困难的。USDT现在大概是30亿美金的市值。同时,作为一种受到监管的稳定币,它面临两难困境,即流动性和偿付性问题。GUSD是受到监管的稳定币,保证每一个稳定币发行的背后都有一美元进行担保,同时它还有存款保险,这是可以解决偿付性的。但这需要牺牲流动性,当人们对其需求增加的时候,它很难去及时满足这样的需求,这就会导致溢价。
对于稳定币未来的格局,潘超认为有两个趋势,且会并存很久。
一种趋势就是法定托管模式(中心托管模式),用中心的机构去帮用户托管美元,发行和美元一样的凭证,可能会逐渐受到政府的监管,获得牌照,实际上它会成为传统金融部门底下的分部门。这种模式存在中心化的风险,但是它在某些结算场景会更高效。
另一种趋势是通过链上资产抵押生成的稳定币,它是一种点对点且开放式的,不需要中心托管机构。所有的操作都在链上,任何人都可以去审计它,看到它的生成和销毁记录等,具备透明性和无需许可的特征。但这种模式在目前的基础设施下,效率和拓展新还不够,这需要很多技术的快速进展,包括分层、跨链以及链上信用体系和财政体系的建立。
视频|《8问》栏目
文|贾小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