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威廉
前几天,国内两个知名钱包品牌撕了起来。源头是比特派指责 imToken “不要再造假了”。不仅比特派官方出面指责,连不怎么抛头露面的比特派老板文浩也出来进行了指责。
不过,在 imToken 澄清之后,比特派关于“刷量造假”这个指控道歉了。因为比特派道歉了,所以具体发生了什么事,吃瓜群众吃完瓜也就散了。不过有意思的是,在比特派义正言辞,厉声厉色地指责 imToken 刷量造假的时候,很多社群的声音其实是这样的:“刷个数据而已,没必要拿上台面来说吧?”
其实这也是我当时的心声,因为在区块链这个行业乃至所有互联网相关行业里,只要存在对数据有需求的地方,几乎都有数据造假,也就是大家所谓的“刷数据”。在没有监管,也没有什么行业规则的币圈,“大家都在刷”,甚至已经成了用户和从业者们的共识。
下图是 CoinMarketCap “校正过的”交易量排名前十交易平台:
大家觉得有几家是实至名归的,没有刷数据的呢?
前段时间,知名调查机构 Bitwise 有一项研究称,95% 的比特币现货交易量是由不受监管的交易平台伪造的。而早在去年 12 月份,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区块链透明度研究所 (Blockchain Transparency Institute) 近日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揭示了一系列交易平台刷量的行为。报告指出,超过 95% 的虚构交易量都来自约 50 家交易平台,在 CoinMarketCap 中排名前 25 的 BTC 交易对中,80% 都有刷量的嫌疑。
在以前的研究报告中,币安被 BTI 认证为 “纯净交易平台”(几乎没有刷量),这也符合很多人的预期,因为币安作为头部交易平台,却“几乎”不曾在榜单上出现,显然是没刷量,但是在后来的报告中,币安被取消“纯净资格”。因为币安被查出至少有 10% 的交易量都是刷的,而在研究的 30 个交易对中,大部分都存在刷量行为,其中有些交易对有 75% 的量都是刷的。
除了交易平台是刷量的重灾区之外,区块链世界另一个刷量的重灾区,是当年红极一时的“DApp”。根据 CBInsights 报道,由一家提供基于人工智能的区块链生态安全服务的区块链 APT 黑客组织 AnChain 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
2019 年第一季度,DApps 生态上由机器人制造了大约 600 万美元的交易额。这份报告主要是对于 EOS 生态的研究,报告认为有 75% 的交易量都是刷出来的。而且,普遍认为其他公链刷量情况只会比 EOS 更加严重。
很多人对区块链行业刷量严重嘲笑不已,因为区块链的诸多可能性中,“数据上链,打破造假”一直是区块链很重要的一个应用。但是区块链行业本身,却充满着假数据,无疑令人心生疑惑:区块链真的能解决造假的问题吗?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首先,区块链的第一个成功的应用--比特币,就通过完美的机制,避免了垃圾交易。显然,当数据本身有了成本之后,造假数据和刷数据,就会有几何倍数的成本上升,那么自然也就会让造假者要认真考虑,是否值得造假了。
比特币一笔交易几块钱、几十块钱的成本,使得比特币的区块网络上几乎没有任何垃圾交易,每一笔交易都是正常交易。而刷量泛滥的许多公链,交易是零成本的,自然也就免不了充斥着垃圾交易。
所以如果要避免数据造假,让数据有成本,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至少比特币的实验是很成功的。
其次,数据上链,对于绝大多数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行业都是很好的造假解决办法。让数据有成本、不可篡改并且永远存在,基本上就能解决数据造假的三大痛点。让造假变得很难且没有多大意义,就能让造假者好好权衡是否要造假了。
最后,区块链带给许多其他行业的数据透明度上升,也能给造假者带来恐惧。其实造假存在于各大行业,无非是数据不透明不上链,检验成本高,才让造假者日益猖獗吗?
造假小到给明星刷个榜,给小视频刷点赞,给微博刷点转发;大到融资金额虚报,上市情况虚报,财务报表虚报等等,可以说在数据不透明的时代,我们永远不知道哪些数据是真实的,哪怕是一家淘宝店声称的交易额,我们也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
所以这就是区块链的意义,数据敢不敢上链?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当然,不需要公开给所有人,但是只要是有需要的人,比如普通投资者和普通用户,都有资格看到不可篡改的链上数据,而不是随意可以修改的服务器数据,我相信这更有意义。
事实上,区块链行业内对币圈数据造假也已经做了不少的努力,比如之前 CMC 联合多家交易平台共同致力于 CMC 的数据透明联盟 DATA 联盟。
你怎么看待造区块链行业的造假行为?为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ellobtc.com/kp/lc/jys/09/2181.html
来源:白话区块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