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ims Young / 来源:https://medium.com/@jimsyoung/%E5%85%B1%E8%AF%86%E4%B8%8E%E9
一级市场冷清太久了,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新东西出现了。但理论上,对于VC来说,熊市正是逆周期启动的时间点。基于这个判断,6月我去了新加坡一趟,和很多老朋友和新朋友们在熊市里的方向讨论了,发现了很多行业里形成的共识与非共识,也沉淀了一些思考。在内部分享后撰文供探讨,也欢迎项目方和VC朋友们多交流限制。囿于篇幅宽度(就是要写不完的意思:P),这次以框架为主,后续有时间可以写更多详尽的观察与判断。
1. 共识:大家普遍认可什么
2.非共识:巨大的成交量也是机会
3.思考:舆论中窥见的非舆论机会
1. 共识:大家普遍认可什么
1.1 两种主要投资思路:1)金融类的回归本质打法 2)应用层的巨大机会
目前看主流的投资思路有两种,一种是回归区块链初心属性——金融的打法,投RWA,保险,支付通道,类银行项目,衍生品,稳定币等等。其实这个风向从香港万向会议之后已逐渐恢复,但最近出现的日益封闭。这里的投资有两个角度,一个是行业内的创新有限,而金融相关板块已经验证过的方向,稳妥又值得谨慎,另一个合规叙述带来了大规模采用的可能爆发,本质上是未来大金流进入的收入预期。
另一种押注应用层。最近越来越多的基金开始更关注应用层,甚至在投基础设施主导的基金之前也经历着范式转变。的原因很多,一个我认为的原因是,加密行业本身的技术不存在大壁垒,当某家的技术跑出来时,其他竞品也能快速枢轴,链的核心竞争在生态而不是技术,流量仍然是行业的核心驱动力。在基础设施的高频完善之后,吸引用户进入的最终将是真实的应用,而真正有价值的粒子沉淀就在这一层。最终,超级应用会选择 Infra,拥有最终的主导权,这也是在 Dydx 上发生过的故事。(关于应用层的机会之后文章里会继续讨论。)
1.2行业发展速度在变慢、流动性收紧的动作是所有VC要回答的问题
放水是软科技发展的源动力,泡沫是新行业兴起的推动力。话虽有点绝对,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去几十年的科技行业日新月异极大收益于战后的资本盈余。这样一个小市场,最有洞察力的案例就是Defi Summer的出现来自于美联储放水。而站在当今今日的流动性收紧时刻,无论是传统VC还是加密VC都要回答的问题是,浪没了,潮怎么弄?
1)对于投资:大部分的策略可能是:少投,想不投可以不投,可投可不投也可以不投,而如果要投则可以多投,够条就应该下注,熊市就应该多屯粮(所以创业者们冲,我们还有流动性)。除此之外,加密货币开始关注其他的行业比如AI,芯片甚至生物医药也多了。
2)对于投后:当投前的工作转少了,投后的工作其实可以做更多。而对于加密这样一个顶级关系紧密的行业,对于项目和资产的精细化运营被越来越多的基金提上议程。
2.非共识:巨大的成交量也是巨大的机会
2.1 加密投资在回归传统美元逻辑
加密货币作为一个新兴科技行业,曾经的投资逻辑是技术驱动,认知深刻,先看懂技术才可以投资,赚的本质是效率的钱。但随着行业日益完善以及逐渐进入应用投资逻辑上,美元基金的一般投法可能会变得更有效,那么投人投商业模式。技术将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但形式是唯一因素,相比于技术本身,更会决定被关注的是技术突破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
2.2 L2与性能L1
这可能是目前最大的非舆论。在L2快成为政治正确的今天,还是有很多新的公链在虎视眈眈,还是有新的公链提倡新的融资披露。确实,通过长L2的方式长以太坊是看起来最稳妥的选择,因为老生常谈的开发者,社区,资金都集中在以太坊上,以太坊也是目前看起来最合适的去中心化的存在……只是前提在,外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旦新的资金,新的开发者进入,故事也可能走向另一个方向。
2.3 AI+Web3? 2.3 AI+Web3? 2.3 AI+Web3?
关于AI,有一个很棘手的点是,AI这样一个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出现的行业已经火了好几拨了。没记错之后,去年中,AI构建成还是没有建立一个在讨论的话题,硅谷的投资人圈讨论的应该还是AI这么个行业不是得先投企业上云沉一沉垂直数据,再ML最后AI的三步走,而今年GPT3.5一出现之后,所有的怀疑直接烟消云散,已经是so基金集体狂奔的军备竞赛了。:P
而半年多之后,AI是模拟还是泡沫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回声一下@老白的线程,除了又恢复了大模型和应用层的判断,传统方向已经开始讨论到AGI发生在具身体智能(就是AI+机器人,你看Web2也很能造概念的)的方面了。但不管怎样,肉眼可见的是这一次的AI对于热C端用户的使用出现了明显的体验提升,无论是New Bing还是Claude,PoeAI,都有不错的这对(至少我)的直接体验提升。而关于AI和Web3的结合点,我还是认为在长尾资源的利用上有潜在的空间。关于这一点,可以以后单篇文章撰述。
3.思考:舆论中窥见的非舆论机会
3.1 Infra作为一个“APP”?
3.1 Infra作为一个“APP”?
基础设施经常完善会被我们比喻成水煤电,担心在日后成为无法获得高额收益的真正基础设施。但回归第一性原则,如果我们打赌最终的商业模式,基础设施,或者说区块链链作为一个工具的存在,仍然存在独立产生应用场景的可能,比如AI链,支付等等链,其实一条链能做好一个属性事情就很不错了。虽然今天可能离得比较远,但仍然如此有很大的可能出现。
3.2行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我自己的答案是两个,
1)链上没有足够的优质资产。
如果我们押注未来有大量资金入场,那么前提是链上至少有超过美债返还的生息资产且能够让大钱进入。目前的主要矛盾是,第一资产的流动性完全不够,其次也没有足够多的超额回报资产。而对于长尾的钱来说,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地缘套利资产,在中心化链上链下资产正确合适的地区实行,RWA倒也确实是一个方向。
2)链上几乎没有消费。
本质上,亚特兰大币圈用户都是小B端,几乎没有C端。炒币用户的初衷一定是为了赚钱,而导致NFT持有者也都沸腾了看涨心态,只有极少数的NFT真爱玩家将会无论价格高价低都长期持有小图片,成为最终的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真实消费,就永远只有传销庞氏骗局。
3.3 Web3的升级足够吗?
蛙跳(Leapingfrog)理论:由于技术变迁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优势,先进国家的技术水平可能会因为技术惯性而被锁定在一定范围内小幅度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后进国家就可能超过原来的先进国家,这就是“蛙跳”过程。
最近聊了很多传统行业的朋友,对于Web3所带来的行业升级,很多人的感觉是:有点意思,意思不大。是的,这本质上是在人拥有信用卡的国家推扫支付码,当范式转移带来的成果消除能力平转换成本时,技术更迭就串联起来。 由于过去几个周期里的技术创新,发展中国家因为旧有的技术,因此新技术的创新优势很明显很容易就超越了转换成本,从而创造了技术突破。从这个逻辑上来说,当Web3的创新有限时,颠覆转变系统的可能性就小了许多,反而在发展中国家可能有很大的机会。
3.4 做行业先驱机,跳出框框思考
区块链行业发展到今天,由于基础设施的种族属性,已经可以和各种包括物联网、金融、甚至衣食住行等方面面产生新生儿或少的联系,很多问题的解法可能就在圈外。思源一起聊过的,以太坊状态爆炸的问题或许可以通过存储这个物理实体的成本降低而实现,振动可能还是摩尔波动解决了软件问题,而不是来自于Crypto Native的技术。
当圈内没有答案时,就应该放眼到圈外。做个定向机,后退一步,在更高的视角,在这个看不见Beta的时代,寻找Alp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