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副社长 / 来源:白话区块链
关于小米,不少用户还是把其定位为一家以硬件为主要产品的企业,跟一般的互联网公司的画风还是不太一样。所以,人们经常会说小米是一家手机公司或科技公司,但很少有人会说它是一家互联网公司。
那不是典型互联网公司的小米,是如何布局区块链的呢?
01
大数据+区块链
小米的万物互联之梦
其实,小米入局区块链领域的时间并不晚。虽然,雷军本人和小米高管未曾在公开场合说过诸如“区块链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改造人类生产关系”这类的话。但公开信息显示,早在2017年4月,小米就提出了一项区块链行业解决方案,其瞄准的方向则是“营销大数据的交互与协作”,而目的则是打通目前大数据行业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痛点。在当时人们对区块链还一头雾水的情况下,借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从官方那里拿了一个奖项。
虽然,目前并没有公开资料显示小米在营销方面遇到什么痛点,非得靠区块链技术来解决。不过,如果把“营销”二字去掉,这个区块链解决方案,倒是颇符合小米未来的发展战略。
众所周知,与其它科技公司相比,小米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所打造的生态概念,其旗下的上亿台智能设备已渗透到以“米粉”为主的消费者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手机、电脑、路由器,再到空调、音箱、机器人,你能想到的黑白家电几乎被小米卖了个遍。
小米生态链部分产品
当代工业制造企业的盈利模式,已不再仅仅是依靠硬件销售,而更多是以其现有设备为数据入口,获取用户行为的相关信息,最终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提供个性化服务。所以,对于小米而言,它最有价值的资产并不是仓库里的那堆硬件,而是存在服务器里的海量用户数据。而如何把这些数据盘活创造价值,就成为小米目前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有理由认为,小米发展区块链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利用这一加密技术来实现大数据的安全交互与分享,从而让这些“数字石油”为自己创造源源不断的价值。
02
从小米到迅雷
IPO前夕的隐秘切换
2017年9月,政策风暴来临,“区块链”一时成为敏感词,包括小米在内的很多科技公司都对其绝口不提。公开资料显示,在2017年9月之后的几个月里,小米在区块链行业似乎失去了存在感,除了靠上半年的“营销链”(“营销链”是在动态变化的市场背景下,以顾客需求为起点,顾客满意为终点,由营销者和顾客两大主体为核心要素组成的需求满足链)拿了一个奖且进入了一个国际性组织(由Linux基金会支持的区块链项目Hyperledger,即“超级账本”)外,就再也没有开发区块链相关产品。
小米之所以不继续在区块链领域频繁露脸,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在当时的政策背景下,小米不愿意冒风险继续折腾。
在2017年,小米走出低谷,其手机出货量重返全球前5,成功完成逆袭。同年10月,提前完成当年1000亿人民币的营收目标。
从那时起,小米方面就开始谋划IPO事宜。毕竟在移动红利即将吃尽的时代,不是每一年都会有这样好的成绩,当时业界对于小米的IPO多抱持正面态度。有分析称,小米的估值可能会达到500亿美元,甚至有可能冲击到2000亿美元,而雷军本人可能会成为新一任中国首富。在这个节骨眼上,若因一些不必要因素影响小米的估值,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那对于小米而言,如何能在不对公司造成影响的情况下,成功收获区块链行业红利呢?一个最保险的措施,就是寻找一个合适的合作伙伴,和它并肩在区块链行业探路,开拓新事业。而这个合作伙伴,就是迅雷。
“米粉”们应该都知道,小米的很多产品都内置了迅雷。那作为科技后起之秀的小米,是怎么跟老牌互联网公司迅雷打到一起的呢?这个故事的源头还要从2013年说起。
2013年,小米在察觉到“万物互联”和“智能硬件”的风口后,制定了“生态计划”,除了推出小米手机3外,还发布了小米盒子、小米电视,同时开始研发小米路由器。小米正式开始从一家纯粹的硬件公司向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转型。
但问题在于,当“互联网巨头”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自己的基础云服务。你见过哪家互联网大厂是用别人的云来存储数据的?这年头没有私有云的选手,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互联网企业。
小米来自互联网服务的收入只占2017年总营收的8.6%
小米当时面临的就是这个困局。虽然它为了提高估值,一直以来都自称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但它过去几年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硬件上,所以来自互联网服务的收入比例一直不高,而在私有云方面更是几乎毫无积累。
虽然雷军所掌控的金山云在国内颇有名气,在金山公司内部也持有最多的个人股份。但问题在于小米公司本身和金山的股份连接并不牢固(大约只有3%),在公司股权关系上,金山对小米来说是一个“外人”。
那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小米决定入股云公司,而其入股对象正是迅雷。毕竟,从产品角度来看,迅雷在视频内容、下载加速、用户规模上的优势,对小米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互补。
尤其是迅雷当时所提出的“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内容分发网络)”设想,直接把中心化的云平台打散成去中心化的雾平台,其理念可谓是十分超前。最终,雷军旗下的小米和金山把持了迅雷39.14%的股份。于是,在小米的很多产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迅雷的身影。
2015年出售“迅雷看看”后,迅雷股份的构成情况
但雷军万万没想到,迅雷这个“CDN”业务,愣是没做起来。迅雷在资本市场上节节溃败,从2014年刚上市时的16美元下滑至2017年年中的3美元出头。
迅雷的七次转型
到2017年第四季度,资本市场对迅雷已基本失去信心,迅雷的股价跌得惨不忍睹,这却使迅雷成为小米“区块链试验场”的另类优势,因为机会成本很低——80%的跌幅都忍了,再折腾还能跌到哪儿去?在这种情况下,小米在区块链行业的动作逐渐变少,而迅雷开始走向前台,开始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表演。
03
迅雷的区块链上半场
“玩客云”背后的权力之争
2017年10月31日,迅雷正式登场区块链行业。它打出的第一炮,是一个被称为“玩客云”的共享计算生态产品:用户通过特定的硬件设备“玩客云”分享自己的网络带宽,来获取名为“玩客币”的数字资产奖励。
迅雷的“玩客云”,基本就是迅雷当年的“CDN”披上区块链的马甲后,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与大家熟悉的IPFS系统,以及原快播团队开发出的“流量矿石”类似。
一般,这种“新瓶装旧酒”的行为,往往不会得到用户认可。然而,做得好不如赶得巧,虽然迅雷此款产品相较原“CDN”似乎并无太大性能上的提升,却意外搭上了“区块链”的概念班车,引爆了一波未曾意料到的狂热反响。
“玩客云”登场之日,正值94之后比特币暴涨之时。让很多金融从业者和投资者大跌眼镜的是:包括比特币在内的数字资产在2013和2017年几条政策影响下,价格虽一度遇挫,但随后却是报复式上涨。
这种形势大反转,令诸多传统领域的从业者对区块链的观感从“看不起”,快速变成“看不懂”。为避免变成“来不及”的接盘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疯狂参与和投资一切与区块链相关的标的,以缓解自己的焦虑。
由于“老牌互联网公司”的光环加持,外加“看得见摸得着”的固定资产属性,迅雷的“玩客云”受到N多“淘金者”的青睐,成为这场区块链大潮中的重要标的之一。
在投机风最盛之时,“玩客云”矿机堪称一货难求,上千万人在官网上拿号排队等候,每逢出货便被用户扫荡一空。在这种疯狂的市场需求下,“玩客云”矿机的现货价格从官方指导价399元/台,一路暴涨至3000多元/台。而“玩客币”在场外交易中,价格也从0.1元/枚飞涨至10元/枚,短短两三个月,轻松完成“百倍币”的目标,这让诸多久经沙场的圈内老人也目瞪口呆。
然而,就在“玩客云”的热度几乎要压过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区块链项目时,一场始料未及的危机正在酝酿当中。2017年11月22日,就在“玩客币”的价格突破10元大关之时,网曝迅雷总部遭投资者围攻维权(因投资“玩客云”亏损),迅雷一时陷入舆论漩涡。更有传言宣称央行已进驻迅雷,对“玩客币”进行全面调查。
同时,有消息爆出:此次针对迅雷的所谓“维权行动”其实是一种主观的恶意行为,而背后的维权组织方,竟是迅雷集团的子公司——迅雷大数据。
怒不可遏的迅雷集团迅速发布公告:以“对大数据公司股权占比过低,失去控制权”为由,宣布撤销迅雷大数据、迅雷金融等品牌和商标授权,要求其全面停止对迅雷商标的使用。
然而,这些子公司的管理者可都是迅雷集团的元老,哪受得了“空降兵”的这口恶气,旋即撰文反驳,不仅拒绝停止使用迅雷商标,更将“玩客云”的运营秘密对外界和盘托出。直指其“没有使用任何区块链技术,是个顶风违反7部委文件,利用非法交易平台、非法传销群体,变相ICO,非法集资的骗局”。
双方隔空喊话,或发公告,或发律师函,在所有人都欢天喜赚大钱的牛市,硬是搞出一场鸡飞狗跳的互撕。
迅雷内讧事件之后,
“玩客币”价格如跳水般飞速下跌
迅雷集团与迅雷大数据等子公司之间的内斗,让所有围观的群众都目瞪口呆——从没见过哪个企业的子公司,斥责母公司的区块链项目是“骗局”的。这也使得“玩客币”的价格如跳水般飞速下跌。
04
同台竞技
并肩合作能否对抗传统巨头
虽然,“玩客云”风波最后以包括迅雷原董事长在内的一系列元老集体出走而告终。但这场利益之争,却将“玩客云”诸多争议点大白于天下。
这次迅雷内部的“互拆墙角事件”让监管部门注意到了它:2018年1月12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专栏文章《关于防范变相ICO活动的风险提示》,对迅雷进行点名批评。之后,迅雷方面便对“玩客云”进行大刀阔斧地整改。随着规则的改变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玩客币”也彻底失去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尽管迅雷2017年的区块链之旅最终以一场闹剧告终,但对于它的股东们来说,这个剧闹也算是物超所值:在2017年最后一个季度,迅雷股价从此前的3元左右,戏剧般地暴涨至将近30元。这不仅让无数套牢者解套,也让人们看到了“区块链”的威力。
进入2018年后,小米和迅雷开始更为积极地投入到区块链行业当中。只不过侧重点略有不同。
小米方面,由于其近几年所打造出的品牌优势,它目前在区块链行业内的定位主要是前端产品的搭建者。而迅雷方面,则全力打造底层架构,几乎不出任何前端应用。
就当前双方的区块链分工而言,小米专注产品,迅雷专注技术,这或许是一个对双方来说都最为合适的组合方式。
小米和迅雷的区块链轨迹就好像一块拼图的两部分,单看任何一部分都是残缺的。只有组合看,才会发现它们整体的区块链布局:一方面寻求落地场景;一方面打造基础架构。
至于未来两家的分头作战是否能使其在区块链行业领跑,只能静等时间给出答案了。